在暖通领域,新风系统本应是改善室内空气的利器,但现实却是——市面上超过99%已安装的新风系统,都沦为了“鸡肋”般的存在。这背后,是置换新风与混合新风的认知鸿沟,更是行业乱象的集中体现。
一、两种新风,天差地别
要理解为何多数新风成了“鸡肋”,先得弄清置换新风与混合新风的本质区别。
置换新风:
采用“地送顶排”的安装方式,新鲜空气以低速从地面送风口送入,在室内形成一层“洁净空气层”。
由于送入空气的温度低于室内污浊空气,会自然向四周、向下铺展,像活塞一样把污浊空气挤压到顶部,最终通过排风口排出。
这种“分层换气”的逻辑,让它在换气效率、净化能力、噪音控制、能耗表现上都达到了最优——新鲜空气精准覆盖呼吸区,污浊空气高效排出,既安静又节能。
混合新风:简单粗暴的“无效换气”
它的送风口风速很高,新鲜空气被“猛吹”进室内后,直接与污浊空气混合,再从排风口排出。
这种方式完全破坏了空气分层,导致换气效率极低——排风口的污染物浓度甚至低于呼吸区(即CRE<1),相当于“换了个寂寞”。更糟的是,它还伴随着噪音大、能耗高的问题。
二、为何99%的新风成了“鸡肋”?
市面上绝大多数家庭装的是混合新风,甚至是“简配版”混合新风,核心原因有三:
1.设计与安装:三分设备,七分安装
暖通行业有句行话:“三分设备,七分设计安装”。哪怕是再好的新风设备,若设计不合理、安装不规范,最终效果也会一塌糊涂。
-很多混合新风连最基本的“风速、风口布局”都没做好,比如送风口和回风口离得太近,形成“气流短路”,换气效果直接打对折。
-更别提置换新风对“送风口温湿度、风速”的严格控制——若送入空气温度高于或等于室内,新鲜空气会直接上升,根本形成不了洁净层;风速把控不好,要么噪音扰民,要么换气无力。
2.行业认知:多数人被“智商税”收割
-消费者层面:绝大多数人分不清“置换”和“混合”的区别,甚至没听过“置换新风”的概念,只能被商家牵着鼻子装了效果差的混合新风。
-商家层面:置换新风对设计、施工要求极高,而市面上有能力做好的商家寥寥无几。多数商家干脆主推混合新风,甚至用“虚假宣传”包装效果,比如拿地送风的图谎称是置换新风,却绝口不提温湿度、风速的控制要求。
3.行业门槛:从业人员水平堪忧
暖通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学历连大专都达不到。让他们去设计、安装对“空气动力学、温湿度控制”要求极高的置换新风,难度可想而知。最终结果就是,即便想做好,也力不从心,只能交出“鸡肋”般的工程。
三、如何避免踩坑?
若你想装新风,且不想花冤枉钱,核心要抓两点:
-认准置换新风:它是唯一能实现“高效分层换气”的方案,务必要求商家按照“地送顶排、严格控制送风口温湿度和风速、专业设备+规范设计安装”的标准来做。
-辨别商家实力:问清楚他们对“置换新风”的设计细节,比如送风口风速、温湿度怎么调节,再结合他们的过往案例判断是否真有能力。
新风系统本不该是“智商税”,但行业乱象让多数人交了冤枉钱。唯有认清置换与混合的区别,重视设计安装的专业性,才能让新风真正成为守护室内空气的“健康卫士”。